媒体

【江苏教育报】吹响“素质教育再出发”的集结号

——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侧记

2017-03-18来源:江苏教育报作者:党委宣传部

■本报记者 李旭 王艳芳 李大林 任素梅 通讯员 许天颖 宋菲

 “中国的大学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根据时代召唤和现实需要,吹响‘素质教育再出发’的集结号。”3月9日至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在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召开。本次论坛以“素质教育与一流大学建设”为主题,围绕素质教育与一流本科教育、素质教育理念下通专结合的培养制度构建、教师发展与通识课程建设、素质教育思想体系研究、大学素质教育实践经验交流等5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来自全国160余所高校的近5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共同研讨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方法。大会还发出了将素质教育英译为“Suzhi Education的倡议书。

素质教育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在当下“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维与路径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在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实施的方式与手段,通识教育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主要的一种。”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遵说,当前,我国高校实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不少大学的本科教育方案上都写着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各地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还组成了“通识教育联盟”。而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潮流来看,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和章则认为,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凝炼大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理顺各类素质关系,明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素质方向;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主体意识,持续增强文化自信,突出本土特色。

 “文化自信”是本次大会上出现的高频词之一。不少与会代表指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育国际一流英才。素质教育正是我国的一批教育家结合中国国情、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而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就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这种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指出。与会代表们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国要增强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素质教育思想,同时学习借鉴西方的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通专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推进“双一流”建设落实到高校层面,离不开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论坛上,多所高校分享了各自在人才培养制度构建方面的举措和经验。

 在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左惟看来,要让一流本科教育有章可循,必须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谋求新的突破。为此,该校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本研衔接、寓教于研,培养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林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如以“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实施为重点,通过优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反馈机制,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省属高校,南京财经大学近年来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按照基础宽厚、交叉复合、注重实践、外向拓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一套“三课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校教务处处长陆华良介绍说,第一课堂侧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将教师教学跟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第二课堂重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一体化培养。第三课堂着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关注经济、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和高尚的艺术品位,从而使学生拓宽视野,启迪心灵,提升素质,学会做人。

 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赵宜江则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应该是“通专结合”。所谓“通专结合”,就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既有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又具有人文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该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将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促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学校与社会相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我们希望通过立体化、交互式、多通道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培养学生素质所必备的条件与环境,为他们最终成为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赵宜江说。

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

 教师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通识课程的建设与教师发展也息息相关。围绕这一话题,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分别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交流。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亚群看来,好的通识教育应具有5个基本特征。在文化选择上,是适合本国需要的教育,认同和赓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教育方式上,是注重“学习”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在教育内容上,是开放、包容的教育,突破学科藩篱,通贯古今中外,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众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课程实施上,是以经典、核心课程为载体的发展心智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和完整的人;在教育目标上,是凝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制度、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凝聚共识,为社会和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亚群表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完善大学通识教育迫切需要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资源,增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外经典阅读,发挥其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改善课程的考试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

 “通识教学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教师除了要有专业领域的深厚学识外,还必须将专业内容转译成通识教材,而非硬生生地使用原来的专业内容。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热忱就显得非常重要。”论坛现场,台湾大学原教务长、生化科技学系特聘教授庄荣辉分享了该校20多年来通识教育的改革经验。在经历了制度建立、目标评估、精进深化和教学成效评鉴与探讨等阶段后,目前,该校已经形成了八大领域通识课程的基本架构。“但是,近几年各种教学科技的兴起所引发的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思考未来的通识课程是何种相貌、该如何应对这个浪潮。”庄荣辉说。

原文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1703/15/c295941.html


编辑:

阅读次数:103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