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万建民院士课题组7月14日在遗传学著名刊物《PLoS Genetics》(五年影响因子7.48)在线发表了题为“OsCNGC13 promotes seed-setting rate by facilitating pollen tube growth in stylar tissues”(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gen.1006906)的研究成果。该论文以我校许扬博士、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杨杰研究员和我校王益华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院士为通讯作者。
结实率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稻授粉后,花粉粒在雌蕊柱头乳突细胞表面黏附并发生水合,随后萌发的花粉管伸入柱头中并沿花粉管通道(STT)生长,最终到达胚珠。该过程中,花粉管在花柱组织中的快速、健康生长是完成双受精和保证高结实率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对该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
万建民院士课题组研究人员从籼稻9311 60Co辐射诱变突变体库中获得一个结实率约50%的显性突变体semi-seed-setting rate1-Dominant (sss1-D)。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sss1-D表现雌性不育,但雌、雄配子等均发育正常,低结实率的原因在于花粉管在花柱中不能正常生长。图位克隆表明,SSS1-D编码一个细胞膜定位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蛋白(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3, OsCNGC13),主要在花柱中优势表达。电生理实验证实,该蛋白能够介导钙离子进入HEK293细胞;水稻中的功能分析表明,OsCNGC13通过促进授粉后花柱中钙离子的积累、花粉管通道基质(ECM)组分的决定以及STT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雌蕊孢子体组织对花粉管的引导,并最终有利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顺利生长和双受精的完成。
OsCNGC13是水稻中首个被克隆的CNGC家族成员,本研究揭示了该基因在水稻受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证实了花柱组织、钙离子等对于花粉管生长的重要性,拓展了人们对CNGC家族的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水稻花粉管生长和水稻结实率的相关调控通路提供了全新视点,并可为解决水稻生产中出现的不育/半不育问题提供借鉴。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