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2019〕4号),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获奖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1。
邹建文教授研究团队针对中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及土壤碳汇功能备受等问题,在中国稻田综合温室效应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稻田N2O排放及土壤碳汇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生物质炭与土壤有机碳的互作机制、生物质炭的稻田土壤固碳减排途径与潜力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建立了稻田综合温室效应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阐明了中国稻田N2O排放及土壤碳汇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生物质炭与土壤有机碳互作机制,明确了生物质炭的稻田土壤固碳减排途径与潜力。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1320次,总他引1774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毛胜勇教授团队针对我国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和健康问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动物实验技术手段,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组成与功能、消化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及其发生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反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与代谢、消化道微生物的营养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为反刍动物饲料高效转化、优质畜产品生产和降低养殖环境污染奠定理论基础。
洪晓月教授团队联合西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作物重大害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明确了作物叶螨寄生菌影响繁殖机理、抗药性分子机理、种群分子遗传结构,筛选了数十种安全、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开发了1套亚洲最大的捕食螨天敌生产线,建立了以生态调控害螨为主的综合治理系统及稳定的叶螨防控技术平台和推广平台。综合治理技术在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等区域示范获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强胜教授团队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针对我国外来杂草家底不清、外来植物入侵的风险评判理论依据不完善、检疫技术手段落后以及外来杂草防治技术手段单一等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研究,系统建立了从外来植物风险预警评估、口岸输入检疫及入侵后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持制订了首个杂草检疫国际标准,填补了杂草国际检疫标准的空白,为我国进出口的绿色和技术壁垒构建以及预防外来杂草有意和无意引进和入侵做出了突出贡献。
房经贵教授团队为更好地发挥东部沿海地区葡萄栽培"技术先进、效益高、市场大"的优势,克服高温多湿等气候条件造成葡萄果实着色不良、易裂果、病害重等不利影响,联合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共同攻关,有重点地开展了葡萄生物学特性研究,组织评价了华东地区主栽葡萄品种的表现,研发了葡萄绿枝嫁接苗木快速繁育技术,集成了多种葡萄避雨设施的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实现了设施葡萄生产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