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的繁殖需要借助风的力量,但风是个不靠谱的‘红娘’,垂柳便用数量庞大的微小花朵取代艳丽的花朵,雄花密集生长形成葇荑花序,轻盈的花粉可随风飘散……”阳春三月,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植物学课教学团队刘宇婧副教授正在校园里向同学们介绍垂柳的“生存智慧”。近年来,南农植物学课秉承“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理念,把植物学课“搬”进大自然,又把大自然“请”回实验室,让课程不断焕发新活力。
学生在户外上课
不变的教学理念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
“一门课程的建设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我们的植物学课从李先生开始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生命科学学院强胜教授口中的这位李先生,就是著名的植物学家、杂草学家、农业教育家李扬汉教授。
自1938年起,李扬汉开始教授植物学课。从金陵大学到南京农学院,再到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李扬汉在教育界耕耘了半个世纪;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新时代的今天,这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植物学课经过三代人的传承、积淀和发展,穿越了近一个世纪。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直观教具匮乏,李扬汉亲手制作各式显微照片、石膏模型。他备课认真,授课深入浅出,不仅学生爱听,很多中青年教师也喜欢旁听。强胜就曾是李扬汉课堂中的一名年轻教师。在给李扬汉做助教的近20年中,强胜早已将植物学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倒背如流。
强胜
“在课堂上理论课,在实验室做实验,是植物学课历经百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但 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后,它便不再适应传统。”强胜开始琢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变革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
《植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面向全校涉农专业大一学生开设,支撑着学校6大国家级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大一学生刚从基础教育进入大学校园,学习方式需要转变,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尤为关键。”强胜希望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为“导演”退居幕后,培养其终身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强胜大胆地把教学时间予以“整合”,把传统课堂“灌输”的理论知识全部交给学生进行课余线上自学,原有课堂变身“沉浸式”实验互动教室。师生一起在培养皿中观察植物,在显微镜下分析组织切片,在体视镜下解剖花朵,通过全课程27次实验报告的“锤炼”,彻底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阵地。教师需要高超的教学设计统揽教学内容,精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强胜带领团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通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教学资源的改革和建设,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的自主学习环境。
强胜给学生授课
教学新模式
把大自然“搬”到线上
在南农大卫岗校区,有一间收藏了各地200科、1000属、5000余种田园杂草及植物10万余份标本的杂草标本室,这是由李扬汉于1980年创立,经过近20年的采集收藏达到4万余份,是国内收藏杂草数量最多、种类最完备的杂草标本室,为学校植物学、杂草学的教学科研、科普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接手管理的强胜20余年持续采集收藏,标本室样本达到10万份之巨,跃升为中级植物标本室规模。
如今,强胜是师生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植物“活字典”。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后,强胜恨不得把大自然全部“搬”到线上,把网络课程做得丰富一点、再丰富一点。
强胜给学生授课
“地球上的被子植物20多万种,我国有3万多种,加上栽培植物大约有4万多种。作为一门描述性的课程,百闻不如一见是植物学课最大的特点。”要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网上课程建设便需要大量图片资源,因涉及知识产权,强胜决定带领团队四处收集。
2020年暑假,强胜团队曾自驾大西北,长途跋涉20多天拍摄植物图片。“希望能到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的图片,边走边找,边找边拍。”20年,由团队收集的图片已有15万张,由强胜个人拍摄的就有10万余张。这些积淀都成为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植物学课程线上教学平台的坚实基础。
“植物学课程教学涉及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特征纷繁复杂,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材是基础、是关键,更需要不断突破!”强胜说。
教学新场景
把大自然“请”进课堂
近年来,80后副教授刘宇婧已经从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成长起来。
“从前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植物,了解国家植物资源的形态特征。如今国家亟须一批引领农业科技变革、推动强农兴国的专业人才。在新时代的召唤下,我们需要着手培养农科学生‘植物为本’的理念,利用植物表型的研究成果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在团队的耳濡目染下,刘宇婧对于重焕生机的植物学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宇婧(中)向学生讲解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南宋诗人王淇笔下的七言绝句《春暮游小园》也被刘宇婧带进课堂,诗人通过描写梅花、海棠的荼蘼开落,表现暮春到初夏的更迭。
“诗中依次记录了蔷薇科四个亚科的开花时间,你们可以跟着诗歌去观察校园里的蔷薇科植物。”在刘宇婧看来,这就是她要传递给学生的“植物之美”“植物之迷”和“植物之力”。
“大自然开什么花,我们就上什么课。”实验员刘琳莉老师是教学团队的“植物猎人”,帮助团队收集花卉标本。刘宇婧说:“我们会根据刘老师的花期情报,灵活调整教学日历,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实验观察的材料之需。”
在学校教学科研基地看梨树传粉,在校园里观察蔷薇科的花开花落,在紫金山感受生物多样性,在显微镜下理解植物的自交不亲和,利用大自然的素材创作植物拼贴画……刘宇婧和同学们一起,把植物学课“搬”进大自然,又把大自然“请”回实验室。
有了前期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课上的刘宇婧开始着重培养同学们的植物思维。为什么袁隆平教授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梨院士张绍铃教授团队是如何解决梨树自交不亲和的难题?“能否利用植物表型服务农业需求是植物学思维的最好体现。”刘宇婧希望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创新思维,服务家国”的种子。
刘宇婧向学生讲解
去年8月,刘宇婧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上一路过关斩将,从465个教师(团队)中脱颖而出,勇夺一等奖。比赛中,刘宇婧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三代人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从‘心’出发,打造沉浸式高效课堂”的教学创新成果。“获奖完全是植物学课程团队这么多年课程建设营养的释放,是南农精神的传承。”刘宇婧感慨。
“教学必须是大学教师的头等大事,这是李先生一生坚守的理念。我们教学团队早已将‘对教学认真、对课程负责’的态度和共识融入血液,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强胜说。
通讯员 赵烨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原文链接:
https://app.xdplus.cn/xdk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9/27728.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