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新京报】贵州大山中 农学教授用新思维教村民种田

2024-05-10来源:新京报作者:新京报:周怀宗

从结对帮扶开始,每一个重要节点,李刚华都会到麻江,看看田里的情况,帮赵祥榕解决一些问题。

回乡9年,赵祥榕渐渐能种出“像样”的水稻了。

4月13日,贵州省麻江县高枧村附近的一处水田中,赵祥榕和来自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的教授专家们,一起掀开了水稻育秧的小拱棚,拱棚里,一盘盘水稻秧刚刚破土而出,像一根根嫩绿的小针。

“今年的苗不错。”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水稻栽培团队教授李刚华说。

对赵祥榕来说,这样的称赞弥足珍贵。从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到种粮大户,在连绵无尽的大山和层层叠叠的梯田中,赵祥榕经历了太多失败和挫折,也接受了许多帮助,甚至从一开始,就有来自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的专家持续帮扶,李刚华就是其中的一位。9年来,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他都会走进贵州大山里的农田中,和赵祥榕一起,度过最艰难的农忙时刻。

4月13日,李刚华(右一)和赵祥榕查看正在育秧的小拱棚。受访者供图

在天然的优势中,却越种越穷

2015年,赵祥榕结束了打工生涯,回到贵州大山里,在这里开启创业之路。之前的打工生涯中,他开过渣土车,做过厨师。但最终,又回到了他出生的小山村。

“打工越来越难了,而家乡才刚刚开始发展。”赵祥榕说。他觉得,打工并不能长久,而那个年轻人普遍出走的小山村,或许有让他安身立命的未来。

租了几十亩地,他开始种水稻,麻江县位于富硒带,土壤中富含锌硒元素,产出的锌硒米也闻名当地,但效益并不高。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品牌和运营思想的销售模式,让原本可以创造更多利润的健康食品泯然众人,产量价格和其他普通大米也没什么区别。

李刚华曾经深入考察过麻江县的水稻种植,这里山高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民们依然使用最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优质的品种和高效的技术,“锌硒矿是这里的天然优势,但他们原来的种地方法,却让他们越种越穷。”

在调研中,李刚华认识了赵祥榕,是在2016年,赵祥榕种水稻的第二年。那一年他的水稻产量很低,价格也不高,赔了很多钱。但这个年轻的创业者,也引起了李刚华和团队专家们的兴趣,决定和他结成对子,进行长期帮扶。

针对麻江县的水稻生产情况,李刚华和同事们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包括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推广等,但方案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真正能够落地的措施,而针对分散小农户的推广,往往低效而缓慢。在乡村,依旧在种田的小农户,多是留守的老人,学习新技术较慢,且本身往往不依靠农业生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并不强烈。每亩增产200斤,看起来提升非常大,但一家人只有几亩地,加起来也不过多几百到一千块钱,还不如打工一周的收入。

赵祥榕这样的种粮大户,是技术推广最好的媒介,对他们来说,农业是生计的根本。因此,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也更强烈,接受度更高。

4月13日,李刚华在赵祥榕的育秧车间里,查看新的育秧机作业情况。受访者供图

暴雨和大水中,专家走到了田间

真正开始种水稻,赵祥榕才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时候跟着父母种田,并不觉得种田很难,只是很累而已。但那时候种得很少,只为满足一家人生存所需,即便种植技术落后,在精耕细作之下,多少总有收获。

当发展规模化生产,从几亩地到几十亩、几百亩的时候,传统的技术就显得捉襟见肘,远不足以保证生产的稳定。

病虫害、极端气候、市场波动……每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造成一年的惨重损失,而对赵祥榕这个刚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每一次损失,都是一次伤筋动骨的痛。

赵祥榕还记得,2018年是他最惊险的一年,在经历了连续的亏损之后,那一年,他终于要接近成功了。

在李刚华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赵祥榕引进了来自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的新品种。新品种在当地适应得很好,一直长势良好,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和随后的洪水,让他的40亩水稻,随时可能陷入没顶之灾。

暴雨在头一天晚上开始下,到第二天早晨,洪水已经很大,低处的梯田被淹没,赵祥榕的稻田全部被淹。

得到消息的李刚华,虽然听说去麻江的路都断了,但他还是第二天上午就辗转赶到了高枧村。

洪水很快退了,但水淹后的稻田,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水稻不太怕水淹,但高温和洪水中的病菌很容易引起农作物疫病的暴发,李刚华帮赵祥榕制定了详细的排水、追肥、病虫害防治的方案后,才离开了麻江。

其实,从结对帮扶开始,每一个重要节点,李刚华都会到麻江,看看田里的情况,帮赵祥榕解决一些问题,但洪水后的那一次行程,依然让赵祥榕记忆深刻。那一年秋收的时候,当地很多人的水稻都减产了,但赵祥榕的水稻却创造了亩产666.1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农田中,再当一次学生

高中毕业后,赵祥榕就外出打工了,他没想过,回到农田里,还会再当一次学生。

尽管李刚华每个重要节点都会到麻江进行指导,但依然有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会通过电话或视频远程沟通或指导。

李刚华希望赵祥榕能够更多地联系他,从南京到麻江,他无法实时了解千里之外的农田状况,而许多问题,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我们在技术推广中遇到过很多难题。”李刚华说,“有人会固守传统的经验,这些经验不能说不好,可能也适合当地原有的品种。而一旦改种新品种,就需要新的技术,固有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合新品种。举例来说,麻江过去种植水稻,水田里常年保持深水的状态,但有的品种并不适合这样的做法,该深水的时候要灌水,该水少的时候要排水。仅这一点,就出现过很多难以沟通的问题,导致新品种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产量和品质,最终农户也不愿意种新品种了。”

4月13日,俯瞰贵州麻江县乐平村外的油菜地,未来这里将种植大片的水稻。受访者供图

新品种需要更多新的技术,也需要更多指导。对李刚华来说,随时随地了解田间的情况,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赵祥榕的生产,但有时候,赵祥榕有点不敢打电话给李刚华。对他来说,李刚华更像一个严格的老师,他怕做得不好,让老师失望。

2023年,麻江稻飞虱暴发,这种水稻常见的病虫害,也是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病虫害之一。这种病虫害刚暴发时并不明显,等到可以明显观察出来时再去防治,可能就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赵祥榕的水稻也同样遭遇了稻飞虱侵害,但他并没有打电话给李刚华,而是用了当地习惯使用的农药防治。一直到李刚华再一次来到麻江,才发现,许多水稻叶片已经开始发黄,稻飞虱危害严重,当地使用的药物效果并不明显。

那一次,李刚华严厉批评了赵祥榕,同时咨询植保专家,寻找高效防治的药品,但专家建议的药品,当地并无销售。随后,他们又从江苏买来药品,才真正控制住了稻飞虱侵害,打药之后,田里落了一层虫子。

帮扶合作,一次跨越空间的春耕

在麻江县的帮扶中,李刚华和同事们最初选择了数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良品种,在当地进行适应性试验,通过试验,逐渐选出了两三个籼稻品种和一个粳稻品种,作为在当地推广的主栽品种,尤其是粳稻,和当地的种植习惯并不相同。当地传统种植中,籼稻更多,但在今天,南方粳稻已经渐成潮流,尤其是优质的粳稻,价格更高,可以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效益。

麻江县1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更适合粳稻的种植,李刚华引进了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万建民院士团队培育的宁香粳9号,这是一种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泛的品种,在长三角地区广泛种植,品质并不比五常的稻花香差。不同在于,稻花香的特点是软、滑、香,在麻江种植出来的宁香粳9号则多一点软糯。

4月13日,正是春播季节,李刚华再一次来到麻江高枧村,赵祥榕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育苗车间,一架“水稻钵苗播种机”正在不间断工作。机器浸泡、包衣之后的水稻种子,填进播种机的进料口,随着传送带转动,传送带上的秧盘上,一个个小格子中,自动填入基质,分装种子,再覆盖基质。然后由工人整齐码放起来,运送到田间的育苗棚里。

一台机器,每天可以育160亩左右的苗,除了满足赵祥榕自己的需求外,还为其他农户育苗。这个春天,他计划要育供应2000亩大田的水稻秧苗。

从一个懵懂的创业者开始,到现在变成了服务周边的水稻大户,赵祥榕用了9年,而对李刚华他们来说,帮扶还远没有结束。麻江县山多地少,水稻面积不大,要真正发挥科学种田的效益,让大田里的庄稼变成乡村发展的新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刚华(右)等专家和赵祥榕(左)一起考察新的地块,探索水稻和油菜轮作种植的模式。受访者供图

李刚华介绍,如今在当地,生产阶段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还要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尤其是打造品牌,让优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如今,当地富含锌硒元素的优质大米已渐渐卖到上海、江苏等地,可以卖到八九元一斤,但效益的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间。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原文链接: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5152317129752.html?shareuser=156957615812040




编辑:王子睿

阅读次数:293

(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