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科技日报】(要闻版头条)​在田间地头书写璀璨“小麦人生” ——纪念吴兆苏诞辰105周年

2024-05-13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科技日报记者 金 凤

◎本报记者 金 凤

初夏的南京,温暖湿润、景色宜人。处于灌浆期的冬小麦,正翻滚着绿油油的麦浪,大地即将变成一片金黄。

70多年前,一位31岁的年轻人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在南京开启了他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小麦人生”,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教事业。

70多年后的今天,在他生前奋斗的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来自全国小麦遗传育种界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汇聚一堂,追思他的爱国精神、治学理念、育人情怀。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吴兆苏先生。

“三四十年前,吴先生就开始用轮回选择的方法构建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库,改良小麦的抗赤霉病的育种。今天我们仍然在努力解决小麦抗赤霉病的问题,说明吴先生几十年之前的选择,是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我们要学习吴先生的科学精神和超前的战略思维,为中国的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5月12日,在纪念吴兆苏先生诞辰105周年暨吴兆苏奖学金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以这番讲述追思先人、勉励后学。

坚持不懈,深耕小麦育种研究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吴兆苏便开始进行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小麦研究。他参加过南大2419的选育和推广。1951年,他用普通小麦与圆锥小麦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了中国较早的种间杂交品种南农大黑芒……

除进行新品种选育外,吴兆苏还在小麦产量、品质、抗性等目标性状的遗传和机理,特别是在小麦品种分类、生态区划、休眠特性与穗发芽、抗赤霉病轮回选择和馒头蒸制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和生产的发展作出贡献。

1956年,南京农学院等研究机构启动“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在我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教授的指导下,吴兆苏等人对来自全国约2000个县的5545份小麦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明确了当时中国栽培小麦中96.5%的品种属于普通小麦种,含变种67个,其中新发现的变种5个,属于中国特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的变种6个。相关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当年的这项研究,让当时正在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读本科的盖钧镒颇为“震撼”。“当时大量的科研人员在田间收集小麦样本,这么大规模的研究让我印象深刻,这也为我今后做大豆种植资源的研究树立了榜样。”在极速电竞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目前由盖钧镒院士领衔收集、整理的大豆种质资源达1.5万余份,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

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吴兆苏在大学执教了40多个春秋,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讲课生动、文笔好、爱学生,是学生们对他评价的高频词。

“吴先生是我在育种学领域的启蒙老师。”88岁的盖钧镒院士回忆受教于恩师的那段经历时,目光灼灼。

“1956年我读大三时,吴先生教我们《作物育种学》,还组建了兴趣小组,鼓励对育种有兴趣的同学跟着他做研究,当时我还不知道学这门课能做什么,报名后就跟他去田里看小麦育种试验。在田间地头学习后,我才知道学这门课及选育新品种的重要性,从此我就对作物育种产生了兴趣。”毕业留校后的盖钧镒开始涉足大豆研究,他依然时常向吴兆苏请教学术问题,“吴先生循循善诱,他很关心我的成长。”

自20世纪60年代起,吴兆苏共招收硕士生21名、博士生11名。在选育品种时,他身体力行,带领研究生下田参加选种实践,结合实际讲解有关技巧和经验。同时,他经常带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吴兆苏的提携后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马传喜1987年考取了吴兆苏的博士研究生,“当时吴先生交给我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他不仅派我去中国农业大学刘广田教授实验室学习,而且让我参加中德小麦品质培训班。这让我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进步很快。这段学习经历成就了我的研究事业。”马传喜说,在南农的小麦研究室,吴兆苏为他提供了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实战场景训练。他在校学习或有所涉猎的几个研究方向,如今都成为他所在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

(科技日报南京5月12日电)

原文链接:

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42504.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332

(0)
返回原图
/